15时30分左右,炮声渐渐远去,随成片成片地响起,头戴防烟面具、状如鬼魅的华军士兵纷纷从距离敌前沿障碍区不过百来公尺的一线平行壕内跃起,携带小到止痛药片大到37步兵炮地各种装备奋力奔跑着冲向敌阵。
从高悬空中的观察气球上俯瞰,只见无数灰绿色小点从蛛网般纵横交错的华军阵地一端涌出,汇成一小股一小股断续短促的水流——也就是突击队。密密麻麻前后不绝地扑向俄军一线阵地。
这些突击中地华军步兵前方约一公里,由钢铁碎块、榴霰弹和毒烟构成的炮兵弹幕还在不断向纵深内延伸……
步兵的突击分成几个层次:师地突击是两个团在前,两个团作预备队;第一线团又以两个营为第一梯队,一个营做第二梯队。步兵营在三四百公尺宽的正面上组成四个波次连续突击:最前一个波次是三四十人一小股的突击队。由工兵、步兵和火力支援分队组成,配备冲锋枪、机枪、掷弹筒和有线电话,外加喷火器、爆破筒、串联炸药抛射器等破障武器。任务是破坏进攻路线上炮兵未能完全清除的障碍物,并就近观察炮兵射弹效果,引导炮火压制敌军暴露的残余火力点。第二第三波次为超编制携带大量手榴弹的步兵连出击,第四波次为配有机枪、喷火器、轻型迫击炮和步兵炮的近接火力支援队。
乌兰乌德处于色楞格河与乌达河交汇处,西面南面都有已经解冻、水流急的河道作为天然屏障,附以岸边强大的堡垒炮台,自此强攻必然损失巨大,第1集团军只得从北、东两面发动攻击。
其中又以北面约六公里的战线作为主攻地段,在此地段集结了集团军所属全部八个师中的四个,平均每个师负责一点二五公里的正面,而在东面的五公里长的辅助攻击地段只集结了两个师,此外,西面和南面沿着河岸各部署一个团负责警戒,余下一个师又两个团作为集团军预备队直接掌握在肖烈日手中。
根据亚俄战争的经验以及总攻前汇集的各方面情报,肖烈日清醒地认识到,以欧洲最先进技术构筑起来的乌兰乌德要塞完全不同于先前轻易攻克的赤塔环城阵地,必定不是单单一轮炮击一次冲锋就能解决的。
曾造成中朝联军七万人惨重伤亡的赤塔要塞在联军撤退前被彻底夷平,之后再也没能重建,这次战争中俄军围绕赤塔市区修建的临时防线不过由一些粗糙的土木掩体、断续的堑壕和相对狭窄的铁丝网带构成,甚至连一个水泥碉堡都找不到,这种程度的防线,就算不用特种烟雾弹,以当时集结完毕的十倍于敌的兵力火力集中突击一角,也并非不可速胜。
而眼前这座列居俄军西伯利亚三大防御核心要地之一的现代化要塞,在短短八小时里承受了近20万发大小炮弹和数千枚炸弹居然还有相当力量反击华军暴露的炮兵阵地,肖烈日实在不敢再兴起亚俄战争前的狂态,高呼什么“今天拿不下要塞我提头来见”之类的血性狂语了。